在成片的大田里,6臺插秧機正在有序作業。在機聲隆隆的大米加工車間,員工們正在灌裝一袋袋加工好的大米。這是6月10日中午,和橋鎮福巷橋村呈現的一番場景。“自今年夏收夏種開展以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聯社進一步優化完善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鏈,為農戶提供了機耕機收、育秧栽插、糧食烘干加工、定點銷售等 ‘一條龍’服務,保障了農戶增收。”江蘇耕耘農機服務專業合作聯社負責人季春平說。
該聯社成立于2012年,由9家農機合作社與和橋供銷合作社組成。聯社實行農田種植全程托管服務,至去年底,全程托管的農田面積有8000畝,涉及我市周鐵、萬石、和橋、高塍等鎮,惠及我市1000多家農戶。
不斷創新思維,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鏈,增強服務能力,是聯社堅持做的一個功課。今年,聯社采取“工廠化多層育秧”技術,縮短了秧苗培育時間,減少了施用農藥次數,提升了秧苗品質,不僅節地節本增效,還較好地解決了部分種田大戶秧苗不足的問題,將服務機插秧面積2萬多畝。
聯社依托農機服務的基礎優勢,不斷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依托28臺烘干機,在5月下旬的一周時間內,為農戶烘干小麥1萬畝,涉及農戶1000多戶。同時,在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聯社專門設立了小麥收購點,以市場價直接收購農戶小麥3000多噸,極大地方便了農戶售糧,保障了農戶增收。
為進一步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鏈,聯社還依托日加工120噸大米的生產線,自6月1日以來,每天加工大米50—60噸,全部采用訂單收購方式,聯社與幾家大米銷售商達成了長期供貨協議,不斷擴大“福巷橋”牌大米品牌的影響力,促進農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