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兵團墾區,棉花大規模機械化采收的“大片”如約上演,一臺臺采棉機馳騁在銀海里,唱響了一曲曲豐收的贊歌。
10月8日,在一師十團十八連萬畝棉田中,9臺自走式打包采棉機筆直前行,一會兒工夫,被采棉機“吸入”的雪白棉花“變身”成了圓滾滾的大棉包。
“這9臺采棉機全部是國產的,其中7臺是咱‘兵團造’。”十團十八連黨支部副書記、連管會連長羅瓊一臉自豪地對記者說。
這幾天,十八連職工曹永威每天有近12個小時在地里忙碌。2022年,曹永威購入一臺一師阿拉爾市本地企業生產的采棉機,此后兩年,他的農機作業面積都超過了6000畝。“這幾天已經采收了近千畝棉花,預計今年采收量在8000畝以上。國產采棉機,值得信賴!”曹永威點贊道。
“公司生產的各類農用機械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其中,采棉機國產化率達95%以上。”新疆缽施然智能農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勇告訴記者,公司生產的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機從新棉采摘、壓縮到打包成形,只需10分鐘時間。
今年,一師阿拉爾市種植棉花203.7萬畝,從犁地、播種,到打頂、脫葉、采收等各環節,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當前,棉花已陸續進入采收期,種植戶搶抓晴好天氣,加緊聯系機械采收新棉,確保朵絮歸倉...[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