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黃巖蜜橘在種質創新中煥發新活力,往昔野果胡柚成為不斷出圈的“共富金果”,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化身豐產田,“美麗鄉村”撐起“萬億”旅游產業……
當高質量發展邂逅鄉村,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浙江主題采訪活動深入田間地頭,探尋當地鄉村振興的“共富密碼”。從杭州到寧波,從舟山到臺州,我們看到了傳統農業的進擊轉型,也看到了未來農業的無限可能。
原生品種“二次新生”
走進位于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的中國黃巖蜜橘種源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一張黃巖蜜橘品種演變譜系圖引人駐足,關聯品種如同分叉生長的樹枝四散開來。
蜜橘是黃巖的“千年品牌”。近年來,黃巖蜜橘原始種質收集保護逐步強化,研究中心與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等合作,原生品種實現“二次新生”,新品種研發推廣加速。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王立宏介紹,研究中心已選育出“東江1號本地早”“早熟本地早”等具有無核、高糖、早熟、美觀等特性的新種質,使得黃巖蜜橘的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如今,黃巖蜜橘種植正朝著數智化、綠色化穩步邁進。研究中心與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建成1.5萬平方米數字化育種大棚,開展雜交育種、航天育種,創制3000多個新種質,推動黃巖柑橘全產業鏈產值提升至20億元...[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