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東大地一派生機盎然。地處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十字鎮萬春圩內的潘氏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萬畝稻蝦田波光粼粼。負責人潘正福輕點手機屏幕,近200臺增氧設備啟動作業。“從前,這活得跑斷腿,如今動動手指就行了。”他向記者展示智慧稻蝦服務系統操控界面,百余個設備圖標勾勒出智能種養圖景,塘邊無人機已滿載餌料升空——這正是安徽農業大學為全椒縣量身打造智慧種養方案的實景。
全椒縣稻蝦共作面積達36萬畝,年產量約5.4萬噸,綜合產值超34億元,是全國第九大龍蝦產區。稻蝦套養演繹著“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生態傳奇:龍蝦啃食雜草替代除草劑,蛻殼化肥催生飽滿稻穗,孕育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全椒龍蝦。然而,傳統種養模式曾長期困擾農戶。“過去巡塘全靠腳力,判斷水質憑經驗,白天還好,一到晚上,稍不留神龍蝦就附草上埂。”潘正福說,以前種養累身又累心,還賺不到錢。
2015年起,安徽農業大學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教授饒元帶領團隊入駐,以“物聯網+人工智能”為核心,構建水質監測、智能增氧、精準投喂等全鏈條數智化方案,研發了智慧稻蝦服務系統。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采集溶解氧、pH值、水溫、水位等4項水質水體關鍵指標,結合空氣和土壤溫濕度等6個氣象指標,每5~10分鐘更新一次監測值。當監測值異常時,系統自動通過短信、微信發送圖文語音預警,并記錄事件詳情。當溶解氧低于4毫克/升時,增氧機自動啟動,達標即停。當pH值異常波動,系統即時推送語音預警并聯動水質調節設備,依據水溫、氣壓等數據精準投喂。同時,按照生產需要及時調節水位...[查看原文]